中医药网|网站导航|RSS订阅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
中医药网

陇西从“中药材产业”迈向“中医药产业”

中医药网日期:2010年06月17日来源:
分享到:
    6月17日讯 
 
    “中药材产业”与“中医药产业”,这两个词只有一字之差,但却有着本质上不同的含义。 在产业链条上,“中药材产业”主要表现为卖原药材或进行简单的初级加工;“中医药产业”则更多地体现为精深加工,链条长,附加值高。
 
    有着“千年药乡”之称的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,当前正在经历着从“中药材产业”向“中医药产业”的嬗变。
 
    “我们从中药材加工环节获得税收,一度是零!”谈及中药材产业发展历程,陇西县县长鲁泽坦言,长期以来,陇西虽然是种植大县、产量大县,但远远称不上是产业大县。
 
    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仲良介绍,中药材的初级加工是制成切片,产值通常比原药材高出20%;如果提取出中间物,产值要高出60%至70%,而制成中成药则提高200%以上。
 
    从中不难看出,从种植、收获、制成切片,到仓储、提取中间物、制成药品或其他产品,在整个产业链条中,种植环节处于最低端,也是获利最少的环节。
 
   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陇西中药材产业就是处于产业的低级层次。对农民而言,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药材,只能以便宜的价钱卖出,难以产生最大化的效益,无异于“为他人作嫁衣裳”。
 
    为此,鲁泽说:“把中药材产业做大,光种不行,还要培育流通、加工,把产业链做长,把附加值做大,在产业链上做文章。”2000年,陇西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局,开始走上向提升中药材产业层次、延伸产业链条、提高附加值之路。
 
    经过十年的努力,尤其是最近几年,陇西中药材加工业发展迅速,一批中间物提取企业建成投产。目前,全县境内共有48家中药材加工企业和3000多个个体加工点;市场交易日趋活跃,药材价格稳步提升。
 
    据介绍,2007年以来,陇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6万亩左右,形成了党参、黄芪、甘草、柴胡、大黄、独活、黄芩、冬花八大生产基地和3万亩优质种苗繁育基地。
 
    利用独特的气候和便利的交通,陇西大力发展中药材仓储业。周边地区甚至外省区的中药材也向陇西集中,形成了文峰和首阳两大中药材市场。虽然陇西中药材产量已经高达每年近5万吨,但实际上交易数量远远高于这一数字,达到18万吨,产值达到10亿元。
 
    延伸产业链条之后,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。据统计,2009年,陇西中药材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0元,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%,今年这一比例有望达到40%。
 
    面对成绩,陇西各界人士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:虽然年加工量达到3万吨,但与自产的5万吨相比,加工率只有60%,与18万吨的交易量相比,更是微不足道。何况,在加工的3万吨中,很大一部分只是简单的初级切片加工,体现高附加值的环节——中间物提取和制药严重不足。
 
    基于对现状的认识,2009年,定西市将“中药材产业”改为“中医药产业”,其所辖的陇西县顺势而为,迅速行动,采取切实措施打造“中医药产业”。
 
    此前,陇西就已经着手规划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。今年4月份,产业园正式开建,向“中医药产业”跨越迈出实质性一步。这表明,陇西将把重点放在高附加值环节上,彻底摆脱主要卖原药材或初级加工产品的局面。
 
    据介绍,产业园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,按照“一主两副”思路建设。主园区位于县城以东,以中药材加工为主;文峰分园区以中医药批发市场、仓储物流为主;首阳分园区计划建设一个地产药材交易市场和一个加工园区。
 
    产业园的开建,不仅为陇西中天这样的本土企业带来发展机遇,也吸引了一大批国内著名企业。陇西中天药业、广东一方药业正在扩建厂房,奇正藏药、千金药业、贵州百灵等知名药企也准备入驻。
 
    王仲良说,按照规划,产业园在2020年全部建成后,入驻企业将达到100家,年药材交易量30万吨,加工量20万吨,实现产值100多亿元。届时,陇西将成为名副其实的“中国药都”

    (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,内容仅供参考,转载请注明出处,谢谢合作。)

    近3个月的热门资讯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