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药网|网站导航|RSS订阅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
中医药网

您的位置: 中医药网 > 中药材大全 > 根茎类中药材 > 内容

前胡

分享到:
Note:以下关于中药材前胡的介绍内容由诸多中医药网管理员整理自《中华草本》《中国药典》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等资料,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,不宜当做私自用药前胡的参照,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
前胡
【名称】:
前胡
【英文名】:
RADIX PEUCEDANI
【拼音】:
Qián Hú
【别名】:
暂无
【药材类别】:
根茎类
【性味】:
味苦;辛;性微寒
①《雷公炮炙论》:味甘微苦。
②《别录》:味苦,微寒,无毒。
③《药性论》:味甘辛。
④《滇南本草》:性寒,味苦辛。
⑤《纲目》:味甘辛,气微平。
【归经】:
入肺、脾经。
①《纲目》:手足太阴、阳明。
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肺、肝、脾、膀胱四经。
③《本草经疏》:入手太阴、少阳。
【入药部分】:
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和紫花前胡的根。
【产地和分布】:
1.白花前胡:生于海拔250-2000m的山坡林缘、路旁或单位阴性的山坡草丛中。分布于甘肃;江苏;安徽;浙江;江西;福建;河南;湖北;湖南;广西;四川;贵州等地。
2.紫花前胡:生于山坡林缘、溪沟边或杂木林灌丛中。分布于辽宁、河北、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等地。
【形态特征】:
  1.白花前胡:多年生草本,高60-100cm。根圆锥形,有少数侧根,表面黄褐色至棕黑色,根头处残留多数棕褐色叶鞘纤维。茎直立,圆柱形,上部分枝,被短柔毛,下部无毛。基生叶有长柄,基部扩大成鞘状,抱茎;叶片宽三角状卵形,三出或二至三回羽状分裂,长15-20cm,宽约12cm,第一回羽片2-3对,最下方的1对有长柄,柄长3.5-6cm,其他有短柄或无柄;末回裂片菱状倒卵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至截形,边缘具不整齐的3-4粗或圆锯齿,有时下部锯齿呈浅裂或深裂状,长1.5-6cm,宽1.2-4cm,下表面叶脉明显突起,两面无毛,或有时在下表面叶脉上以及边缘有稀疏短毛;茎生叶和基生叶相似,较小;茎上部叶无柄,叶片三出分裂,裂片狭窄,基部楔形,中间一枚基部下延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,伞辐6-18,不等长,长1.5-4.5cm,有柔毛;总苞片1至数片,花后脱落,线状披针形,长0.7-1cm,边缘膜质,有柔毛;小伞形花序有花15-20,花梗不等长,有柔毛;小总苞片7-12,卵状披针形,先端长渐尖,长3-5mm,宽0.6-1mm,与花梗等长或超过,有柔毛;萼齿不显着;花瓣5,白色,广卵形至近圆形;雄蕊5;花柱短,弯曲,花柱基圆锥形。果实卵圆形,背部扁压,长约4mm,宽约3mm,棕色,被稀疏短毛,背棱线形稍突起,侧棱呈翅状,比果体狭,稍厚,棱槽内有油管3-5,合生面有油管6-10,胚乳腹面平直。花期7-9月,果期10-11月。
  2.紫花前胡:多年生草本,高1-2m。根圆锥形,常数支根,表面黄褐色至棕褐色。茎直立,圆柱形,具浅纵沟纹,光滑,紫色,上部分枝被柔毛。根生叶和茎生叶有长柄,柄长13-36cm,基部膨大成圆形的紫色叶鞘,抱茎外,面无毛;叶片三角形至卵圆形,坚纸质,长10-25cm,一回三全裂或片和顶端叶片有基部联合,沿叶轴呈翅状延长,侧方裂片和顶端叶片有基部联合,沿叶轴呈翅状延长,侧方裂片和顶凋叶片有基部联合,沿叶轴叶翅状延长,翅边缘有锯齿;末回裂片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5-15cm,宽2-5cm,先端锐尖,边缘有白色软骨质锯齿,齿端有尖头,上面深绿色,脉上有短糙毛,下面绿白色,主脉常带紫色,无毛;茎上部叶简化成囊状膨大的紫色叶鞘。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,花序梗长3-8cm,有柔毛;伞辐10-22,长2-4cm;总苞片1-3,卵圆形,阔鞘状,宿存,反折,紫色;小总苞片3-8,线形至披针形,无毛;伞辐及花柄有毛;花深紫色;萼齿明显,线状锥形或三角状锥形;花瓣倒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先端通常不内折成凹头状;花药暗紫色。果实长圆形至卵状圆形,长4-7mm,宽3-5mm,无毛,背棱线形隆起,尖锐,侧棱有较厚的狭翅,与果体近等宽,棱槽内有油管1-3,合生面有油管4-7mm,宽3-5mm,无毛,背棱线形隆起,尖锐,侧棱有较厚的狭翅,与果体近等宽,棱槽内有油管1-3,合生面有油管4-6,胚乳腹面有油管4-6,胚乳腹面凹入。花期8-9月,果期9-11月。
【用法用量】:
内服:煎汤,5-10g;或入丸、散。

【注意事项】: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半夏为之使。恶皂荚。畏藜芦。
②《本草经疏》:不可施诸气虚血少之病。凡阴虚火炽,煎熬真阴,凝结为痰而发咳喘;真气虚而气不归元,以致胸胁逆满;头痛不因于痰,而因于阴血虚;内热心烦,外现寒热而非外感者,法并禁用。
【前胡的功效与作用】:
疏散风热;降气化痰。主外感风热;肺热痰郁;咳喘痰多;痰黄稠粘;哎逆食少;胸膈满闷。用于风热咳嗽痰多,痰热喘满,咯痰黄稠。

①《别录》:主疗痰满胸胁中痞,心腹结气,风头痛,去痰实,下气。治伤寒寒热,推陈致新,明目益精。
②《药性论》:去热实,下气,主时气内外俱热,单煮服佳。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一切劳,下一切气,止嗽,破癥结,开胃下食,通五脏,主霍乱转筋,骨节烦闷,反胃,呕逆,气喘,安胎,小儿一切疳气。
④《滇南本草》:解散伤风伤寒,发汗要药,止咳嗽,升降肝气,明目退翳,出内外之痰。
⑤《纲目》:清肺热,化痰热,散风邪。
【附方】:
①治咳嗽涕唾稠粘,心胸不利,时有烦热:前胡一两(去芦头),麦门冬一两半(去心),贝母一两(煨微黄),桑根白皮一两(锉),杏仁半两(汤浸,去皮尖,麸炒微黄),甘草一分(炙微赤,锉)。上药捣筛为散。每服四钱,以水一中盏,入生姜半分,煎至六分,去滓,不计时候,温服。(《圣惠方》前胡散)
②治肺热咳嗽,痰壅,气喘不安:前胡(去芦头)一两半,贝母(去心)、白前各一两;麦门冬(去心,焙)一两半,枳壳(去瓤、麸炒)一两,芍药(亦者)、麻黄(去根节)各一两半,大黄(蒸)一两。上八味,细切,如麻豆。每服三钱匕,以水一盏,煎取七分,去滓,食后温服,日二。(《圣济总录》前胡饮)

(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,内容仅供参考,转载请注明出处,谢谢合作。)

按字母检索药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