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药网|网站导航|RSS订阅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
中医药网

紫苏叶

分享到:
Note:以下关于中药材紫苏叶 的介绍内容由诸多中医药网管理员整理自《中华草本》《中国药典》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等资料,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,不宜当做私自用药紫苏叶 的参照,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
紫苏叶
【名称】:
紫苏叶
【英文名】:
Perilla Seed, Perilla Leaf
【拼音】:
Zǐ Sū Yè
【别名】:
苏叶、赤苏、紫苏、皱苏、尖苏、香苏叶、鸡冠紫苏
【药材类别】:
枝叶/树皮类
【性味】:
辛,温。
①《别录》:味辛,温。
②《千金·食治》:味辛,微温,无毒。
③《本草衍义》:味微辛甘。
【归经】:
入肺、脾经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入脾、肺二经。
②《本草经疏》:入手少阴、太阴,足阳明经。
③《本草经解》:入足厥阴肝经,手太阴肺经。
【入药部分】:
为唇形科植物紫苏和野紫苏的叶或带叶小软枝。
【产地和分布】:
生于,山地、路旁、村边或荒地,亦有栽培。主产于江苏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浙江、四川等地。全国各地广泛栽培。分布于华东、华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台湾等地。
【形态特征】:
  一年生草本,高60~90cm,上部有白色柔毛。叶对生,叶片卵圆形或圆形,长3~9.5cm,宽2~8cm,先端渐尖或尾尖,基部近圆形,边缘有粗锯齿,两面呈紫红色,淡红色,有腺点。轮伞花序2花,组成偏向一侧的假总状花序;苞片卵形,顶端急尖或呈尾状;花萼钟状,外有柔毛及腺点;花冠紫红色或淡红色,花冠筒内有环毛,2唇形,上唇微凹,下唇3裂;雄蕊4。小坚果近球形,黄褐色,有网纹。花期7~8月,果期9~10月。
尖紫苏又名:野生紫苏。全体被疏柔毛。叶长卵形,先端长尖,基部楔形,下延至叶柄,具粗圆齿,两面均平坦,不皱,紫色而被毛。花冠紫红色或淡红色。小坚果褐色至淡黄色。
【用法用量】:
内服:煎汤,5-1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、研末掺或煎汤洗。

【注意事项】:
温病及气弱者忌服。

①《本草经疏》:病属阴虚,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,慎毋投之,以病宜敛宜补故也。火升作呕者亦不宜。
②《本草通玄》:久服泄人真气。
【紫苏叶 的功效与作用】:
散寒解表;宣肺化痰;行气和中;安胎;角鱼蟹毒。主风寒表证;咳嗽痰多;脆胀满;恶心呕吐;腹痛吐泻;胎气不和;妊娠恶阴;食鱼蟹中毒。

用于感冒风寒,发热恶寒,头痛鼻塞,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。本品能发散表寒,开宣肺气,可与生姜同用。

①《别录》:主下气,除寒中。
②孟诜:除寒热,治冷气。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补中益气。治心腹胀满,止霍乱转筋,开胃下食,并(治)一切冷气,止脚气。
④《本草图经》:通心经,益脾胃。
⑤《履巉岩本草》:止金疮出血;疗痔疾,煎汤洗之。
⑥《滇南本草》:发汗,解伤风头痛,消痰,定吼喘。
⑦《纲目》:行气宽中,消痰利肺,和血,温中,止痛,定喘,安胎。
⑧《本草逢原》:能散血脉之邪。
【附方】:
①治伤风发热:苏叶、防风、川芎各一钱五分,陈皮一钱,甘草六分。加生姜二片煎服。(《不知医必要》苏叶汤)
②治卒得寒冷上气:干苏叶三两,陈橘皮四两,酒四升煮取一升半,分为再服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③治咳逆短气:紫苏茎叶(锉)一两,人参半两。上二味,粗捣筛,每服三钱匕,水一盏,煎至七分,去滓,温服,日再。(《圣济总录》紫苏汤)
④治伤寒啘不止:赤苏一把,水三升,煮取二升,稍稍饮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⑤治胎气不和,凑上心腹,胀满疼痛,谓之子悬:大腹皮、川芎、白芍药、陈皮(去白)、紫苏叶、当归(去芦,酒浸)各一两,人参、甘草(炙)各半两。上细切,每服四钱,水一盏半,生姜五片,葱白七寸,煎至七分,空心温服。(《济生方》紫苏饮)
⑥治乳痈肿痛:紫苏煎汤频服,并捣封之。(《海上仙方》)
⑦治金疮出血:嫩紫苏叶、桑叶,同捣贴之。(《永类钤方》)
⑧治攧扑伤损:紫苏捣敷之,疮口自合。(《谈野翁试验方》)
⑨治蛇虺伤人:紫苏叶捣汁饮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⑩治食蟹中毒:紫苏煮汁饮之。(《金匮要略》)
⑾治伤风发热;苏叶、防风、川芎各4.5g,陈皮3g,甘草1.8g。加生姜2片煎服。方中紫苏解表散寒。(《不知医必要》苏叶汤)
⑿治子悬胎气不和,胀满疼痛,兼临产惊恐,气结连日不下:紫苏茎叶30g,大腹子、人参、川芎、陈皮、白芍药各15g,当归9g,炙甘草3g。水煎服。方中紫苏行气和胃。(《普济本事方》紫苏饮)
⒀治肺感风寒咳嗽:紫苏叶、桑白皮(蜜炙)、青皮、五味子、炒杏仁、麻黄、炙甘草各等份。为末,每次6g,水煎服。方中紫苏解表散寒。(《普济本事方》紫苏散)

(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,内容仅供参考,转载请注明出处,谢谢合作。)

按字母检索药材